壮观!在世界自然遗产之地感受猛禽过境

央广网大连9月18日消息(记者王松于芳菲)“东边山头有一群赤腹鹰,至少100只。”“不止不止,后面还有,估计有200多。”

从8月25日开始,在位于大连旅顺口区的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秋季猛禽监测工作“佳绩”频传,猛禽竞空、万翼翱翔的壮观景象让监测人员兴奋不已。

猛禽“组团”过境,场面壮观(央广网发受访者供图)

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东半岛的最南端,与山东半岛隔渤海湾相望,是鸟类跨越海洋南迁最近的迁徙途径。辽东半岛形似漏斗,众多候鸟在迁徙途中逐渐在保护区汇聚,在此补充体能,老铁山因而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被称为“老铁山鸟栈”。

保护区独特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鸟类资源使之在今年7月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晋升为世界自然遗产,成为辽宁首处世界自然遗产。

赤腹鹰(央广网发受访者供图)

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王小平告诉记者,以鹰、隼等为代表的猛禽是老铁山最具代表性的迁徙类群,“它们中很多都是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或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物种。”为研究途经老铁山迁徙猛禽的数量、种类、迁徙时间及影响猛禽迁徙的因素等课题,保护区于2018年启动猛禽监测工作,至今已连续开展7年。

王小平介绍,通过研究往年猛禽监测的规律,今年保护区于8月25日便启动了监测工作,较往年提前了一周。监测首日便监测到超过200只猛禽,主要包括赤腹鹰、红脚隼、凤头蜂鹰、日本松雀鹰,以及少量的雀鹰、苍鹰、黑鸢、鹊鹞等。

凤头蜂鹰(央广网发受访者供图)

今年的首个“千猛日”是在9月7日出现的。王小平回忆,7日早晨6时,监测员们准时到达位于老铁山最南端的监测点。刚开始,山林中异常安静,直到有人喊了一句“快看!头顶一群赤腹鹰。”在随后的几个小时里,从老铁山的各个方向不断地发现迁徙的大群猛禽,一个个“鹰柱”“鹰河”此起彼伏。截至当天15时,当日迁徙猛禽总数2314只,不仅迎来首个“千猛日”,更是一个超过两千的超级“千猛日”。

“首个‘千猛日’的主力军为赤腹鹰,其次为凤头蜂鹰,还有少量的日本松雀鹰、红脚隼等。赤腹鹰、凤头蜂鹰等猛禽在迁徙的时候偏好集中迁徙,通常集群数十至数百只不等,场面甚为壮观。”王小平介绍。

监测人员工作中(央广网记者王松摄)

“老铁山年平均监测猛禽数量6万余只,2023年监测数量最多,达到85567只,实现日均‘千猛日’。”采访王小平的当天,也是一个“千猛日”,“迁徙猛禽总数超过了5000只。”王小平介绍,“千猛日”会否出现,受风力、降雨等天气因素影响,“这些数据将为候鸟、珍稀鸟类研究和生态环境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老铁山的秋季猛禽监测工作将持续到11月中旬,监测人员将日日坚守,期待捕捉、发现更多的迁徙“大场面”。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