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追“新”记②|光伏治沙 增“绿”生金
■阅读提示
农牧民增收主要靠放牧,但过度放牧又会对草原生态产生负面影响。长期以来,农牧民增收与草原生态保护是一对矛盾共同体,不少地区一直在寻找实现两者“双赢”的平衡点。
如今,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御道口镇三复兴地村,一座修建于沙地上的牧光互补电站,走出了一条“光伏治沙、增‘绿’生金”的绿富双赢新路子。
9月5日航拍的国家电投神源围场御道口300兆瓦“七彩河”光伏电站。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牧光互补”中的“治沙法”
9月5日,围场坝上碧空如洗,三复兴地村东侧绿油油的草地上,成排连片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镶嵌在绿色草原上的一颗蓝宝石。
这颗蓝宝石有个美丽的名字——国家电投神源围场御道口300兆瓦“七彩河”光伏电站。
进入电站,路旁格桑花开得正艳,光伏板下金莲花、万寿菊已采收完毕,冰草、沙棘等植物共生,如同一处多彩植物园。
找到“七彩河”光伏电站站长葛涛时,他正和几位村民在电站升压站旁一处绿色土包上补种草籽、修补草帘。
“这里原来是一个大沙丘,我们对部分区域进行平整后,建起了升压站。”葛涛蹲下身,在草帘间找到一个缝隙,将一根30厘米长的木棍毫不费力地戳入沙土中。“这里部分沙化很严重,治理修复工作还需要久久为功。”他说。
2022年初,项目刚开工建设,葛涛便来到三复兴地村。和建设其他光伏电站不同,该电站作为承德首个牧光互补项目,除了要生产绿电,还肩负着探索光伏治沙和助力当地绿色发展的重任。
来之前,葛涛对项目现场恶劣条件做过思想准备。“来御道口旅游过几次,看到的都是草原、森林、河流、湖泊,觉得即使有沙化,也不会太严重。”葛涛说,第一次到施工现场,刚一下车,一阵风卷着沙粒迎面而来,顿时灰头土脸,“让我大吃一惊”。
站在一个沙丘上望去,1.3万多亩区域内,有8000亩是沙地,葛涛和同事们心里沉甸甸的。
精神是力量之源。为坚定信心,电站组织大家前往30公里外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参观学习,林场建设者让荒原变林海、沙漠变绿洲的感人故事,深深感染了他们。
“和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之初的艰苦条件相比,我们遇到的困难就不叫困难。”葛涛说,他们开始用项目建设与生态修复“两条腿”加速跑。
9月5日,三复兴地村村民正在“七彩河”光伏电站内补植牧草。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作为河北省首个牧光互补项目,该电站选址目标就奔着“沙窝窝”,旨在探索一条产业发展助力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的新路子,让沙地变草场,草场作牧场,绘就“上光下养、牧光互补”的高品质生态“实景图”。
为了避免施工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破坏,项目建设方承德神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聘请专业机构,制定施工和生态治理方案,成立植被协同固沙生态修复团队。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同步对周边沙地开展差异化治理:对自然生态较好区域,采取封育保护措施进行天然恢复;对天然草本和裸露地零星分布区域,采取人工补播和封育措施,提升恢复能力,提高草本盖度;对裸露沙地、半流动沙丘等自然条件较差区域,采取人工播种草种、栽植柠条混交等灌草结合方式,进行人工治理、恢复植被。
“我们按照巩固现有植被、提升覆盖质量的思路,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通过栽植柠条和沙棘,将荒漠沙地恢复为特殊灌木林地。通过以草固沙、以树挡沙等措施,项目区植被盖度从建设初期的35%提高到了75%以上,平均风速由每秒3.4米下降到1.9米,有效恢复了沙化土地植被。”承德神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前飞说,公司累计投入800多万元用于生态修复,累计治理恢复草地8720亩、林地876亩。
让沙地变草场,还要让草场变牧场。记者看到,和大部分光伏电站相比,该电站光伏支架要高出5倍,光伏组件最低点距离地面达2.5米,前后排间距足有10.8米。
“虽然高度增加、间距加大增加了成本,降低了土地利用率,但可以让牛羊在光伏板下觅食。同时,光伏板通过物理拦截、遮挡形成沙尘屏障,有效减少沙地林草水分流失,发挥锁沙涵水作用。”黄前飞说,光伏组件还大范围采用可循环利用的锌铝镁合金等环保材料,最大程度减少了污染,提高了发电安全性。
9月5日,国家电投神源围场御道口300兆瓦“七彩河”光伏电站工作人员正在巡检箱逆变一体机。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光伏电站里的“致富经”
“以前一刮风,就起沙尘。真没想到,刚过两年多,沙子就被治得服服帖帖。”9月5日,完成补植工作后,站在绿油油的土丘上,围场御道口镇三复兴地村村民冀兴看着四周美景说。
光伏电站落户三复兴地村,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拓宽了百姓的增收渠道。冀兴给记者算了笔增收账:“每年在电站治沙种草栽树浇水,能收入一万元左右。我们家五口人,每人每年可得地租1.3万元左右。”原来的不毛之地,如今每年让他家增收7万多元。
据介绍,项目自建设之初便推行“政府搭台、企业运作、多方联动、农民参与”的运作模式,持续提高项目经营收益,带动项目区村集体和农民稳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1.3万多亩的项目用地,以前曾是村民牧场,由于过度放牧,牧场成了沙窝窝。”三复兴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任万江说,村里也曾采取栽植柠条、播撒草籽等方式防沙治沙,但大风干旱气候,加上过度放牧,未能阻滞绿退沙进的脚步。
昔日让村民们头疼的沙地,如今以每亩每年450元的价格进行集中流转,带动202户村民稳定获益,人均年租金收入1万元以上。
“这两年,我们村几乎没有外出打工的,电站里的活干不完。”任万江说,项目建设过程中,优先吸纳当地200余人就业,人均获得年工资性收入2万元。项目建成后,后期管理、日常维护等工作,可提供80多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进入9月,坝上秋意渐浓,又到一年打草季。穿行电站间,隔离网将电站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区域,刚收割打包好的一捆捆草,即将被村民运送到村里的养殖小区。
“现在生态还在恢复期,再过两三年,植被彻底恢复后,我们将采取限时分区限量轮牧方式,让村民进入电站放牧。”葛涛说,经测算,每年可满足560头肉牛、2800只肉羊放牧需求。同时,每年可生产优质牧草1450吨,价值200多万元,变过去牧草以外购为主为就近就地供应为主。
为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效益,承德神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专门成立一家农业公司,负责电站范围内生态修复、作物种植、田间管理等工作。
“今年,我们在光伏板下选种了金莲花、万寿菊、格桑花、冰草、沙棘、苜蓿等生态和经济价值兼具的草本植物。同时,对被电站包围、村民进出不便的3000多亩一般耕地,进行统一流转,种植青储饲料、土豆等经济作物,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立体化开发模式。”黄前飞说。
光伏发电已创造出“真金白银”的收益。2023年7月,该电站提前4个月实现分期并网。截至目前,累计上网电量4.72亿千瓦时,实现产值1.78亿元,缴纳税金3092万元。电站满负荷发电后,每年可向电网提供绿电5.7亿千瓦时,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18.04万吨、减少固体粉尘排放量约12.27万吨,
深耕发电端,同步发力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近日,神奥公司研发的新能源电火灶正式完成中试。该产品以等离子技术为核心,实现了电能向热能的高效转化。
“电火灶能将220伏市电转为稳定且可调节的高频高压等离子体火焰,火焰温度高达1200℃,热能转化率突破80%。相比天然气灶、电磁炉和灌装煤气,可分别节约费用15%、20%、40%。”黄前飞说,如果出现没电的情况,可通过光伏板发电,光储一体机储存电,保障电火灶正常使用。
今年,围场以建设全国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为契机,发挥绿电储能和技术优势,试点发展分布式光伏和等离子电火灶。预计每年可户均节约标准煤近5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吨,降低生活成本5000元以上。
“目前,公司核心产品涵盖了智能电气一体化设备、储能电池PACK模块、储能系统综合解决方案、创新型光伏支架等,成为北方地区规模较大的集新能源装备与系统设计、制造及研发功能于一体的新能源装备企业。”黄前飞说。
9月5日,“七彩河”光伏电站工作人员正在检查汇流箱。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三复兴地村的“复兴路”
每年夏季,气候凉爽、风景如画的坝上地区,都会引来众多游客避暑休闲观光。旅游业也成为许多农牧民除畜牧养殖外,又一主要收入来源。
地处辽阔草原腹地、距塞罕坝机械林场不过三十多公里的三复兴地村,却是当地屈指可数没有吃上“旅游饭”的村庄。
“我们村745口人,占地7.7万多亩,除了8000多亩耕地,其余都是草场,属半农半牧村。”任万江说,多年来,家家户户牛羊满圈,曾是令三复兴地村骄傲的名片。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昔日名片却成为发展羁绊。
“我们第三居民组有片5000多亩的草场,草刚冒头就被牛羊吃了。吃不饱的羊,还会用蹄子在地上刨,连草根都吃。加上风吹日晒、干旱少雨、反复踩踏,5000多亩草场几乎全成了沙场。”68岁的高武说,草场少了,大家不得不减少养殖规模。每年6月到9月,牧草最丰茂的时节,为降低养殖成本,不少村民不得不赶着牛羊四处寻找无主草场放牧,最远要跑到内蒙古。
看着不少村庄依靠发展民宿走上致富路,三复兴地村百姓心里也想学,但看着村里脏乱差的环境,只得无奈放弃。
“牲畜和人混居在一起,平时臭味满天飘,下雨粪便满街流,就连亲戚朋友都不愿来家里多待,何况游客呢?”任万江自嘲说。
有条件的村民搬到了城里,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整个村庄越来越没活力。
“七彩河”光伏电站的落地实施,激活了三复兴地村产业发展的引擎。日渐丰茂的草场,可以为扩大养殖规模提供充足牧草。
2023年,三复兴地村利用5个居民组周边闲置荒地,建起了5个集中养殖小区,牛羊出村进小区,影响人居环境卫生的最大顽疾得以解决。“养殖小区圈舍很宽敞,原来在院里只能养五六头牛,现在增加到了30来头。”村民崔兴说。
目前,该村牛羊养殖规模分别达5000多头和1600多只,成为御道口镇畜牧养殖第一大村。
产业兴也要环境美。“要想旧貌换新颜,就要谋好产业、治好环境,这两件事做成了,村里就能发展。”任万江说。
清理垃圾、整修街巷、拆除违建……村民按照新的规划开始建设家园。村里还建起小花园、小广场,村外建起一处7000多亩的湿地公园。不断改善的村容村貌和万亩光伏电站,成为吸引游客游览观光的“金字招牌”。
村民广场旁,废弃多年的村小学校舍,正在被改建成一处特色民宿。“神奥公司通过租赁村集体闲置资产,发展民宿产业,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5万元。”任万江说,随着项目区生态环境和乡村面貌的持续改善,村企双方还将携手开发生态观光、农事体验、森林度假、野奢营地等特色旅游业态,实现由传统种养向三产融合的转变,预计可帮助周边近百户村民年人均增收1万余元。
新的变化,激发了发展动力。行走在三复兴地村,二三十户村民已经或正在拆老屋建新居,有的是为了发展民宿,有的是为了返乡定居。
“人气越来越旺,活力越来越足,三复兴地一定能‘复兴’。”任万江对未来充满信心。
(河北日报记者陈宝云)
■记者观察
产业发展要“链”也要“联”
神源围场御道口300兆瓦牧光互补项目之所以引起众人关注,在于它谋篇时便致力于搭建一条集装备制造、生产、存储、应用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链,并在链条各个环节与当地发展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蹚出了一条自身发展与生态保护、富民增收协作共赢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在承德,这并非个例。
近年来,承德充分发挥“风、光、水”富集的资源优势,推动风电、光伏发电、抽水蓄能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全力打造“风、光、水”三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截至今年7月,该市清洁能源电力并网规模达1459万千瓦;争取到2027年底,清洁能源电力装机达2700万千瓦以上;远期,突破5000万千瓦。
清洁能源生产只是产业链中的一个节点,还包括装备制造、运营维护、电力输出等多个环节。
承德提出打造清洁能源强市目标,仅有千万千瓦级的装机规模,只能是清洁能源生产大市。这样,还远远不够。
承德的设想,是在持续壮大清洁能源装机规模的同时,不断提升电网配套送出能力,探索风光储氢一体化发展,强化清洁能源发电及应用链条,大力引进装备制造项目。
59个风光电项目加快建设,5个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与纳规工作同步推进,清洁能源配套电网工程建设提速,氢能、储能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装备制造链条加速形成……
目前,承德已具备年产1500台套风机(主机)制造能力,拥有年产500兆瓦光伏逆变器、500兆乏光伏无功补偿器(SVG)以及年产20兆瓦钒电池电堆、3万平方米质子膜、3000立方米钒电解液的产能。
利用资源发展产业,更要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唯有如此,才能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下伙房乡八号地村,“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农光互补”新模式,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8万元,解决了3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国家电投集团河北电力有限公司作为最早参与承德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企业之一,在每年生产3.5亿千瓦时绿电、创造税收近8000万元的同时,为周边村民提供光伏场区植被修剪、防火联防等岗位,每年支付劳务报酬等费用600多万元,助力1400多名农民增收。
…………
通过“牧光互补”“农光互补”“户用光伏”“驭风行动”等多样化模式,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联结”在一起,承德正在走出一条清洁能源赋能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文/河北日报记者陈宝云)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