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市值突破1万亿港元:小米SU7成了雷军最好的决策

2月6日,小米集团的港股迎来了强劲上涨,股价突破到40.55港币,涨幅为2.27%,市值突破万亿港元大关,达到了1.02万亿港元,创下历史新高。

回顾2024年,小米集团的股价表现尤为亮眼,其涨幅高达121%,远超同期恒生科技指数的18.7%。

进入2025年,小米集团股价继续上涨,增幅为17.54%。相比之下,其他科技巨头的表现则较为温和。

2024年,阿里巴巴上涨11%、京东上涨24%、腾讯上涨44%、美团上涨85%、网易上涨1%,这些公司都未能达到小米的增长水平。

从2018年7月9日上市港股,到很快破发,市值始终徘徊在低谷;再到凭借SU7和小米汽车的成功,小米的“万亿市值”路走的并不平坦,而小米汽车,对于雷军的意义,显然非同寻常。

小米市值突破1万亿港元:小米SU7成了雷军最好的决策-第1张-信息-51硕博论文

小米SU7,平等撞飞所有对手

2024年,小米迎来了厚积薄发的一年,尤其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小米SU7的推出,成为股价大幅上涨的重要驱动力。

雷军曾透露,小米SU7的市场反响远超预期,成功程度是最初预想的3到5倍。

这一出乎意料的成功,促使小米汽车一次次调整年初设定的目标,逐步从7万辆、10万辆、12万辆,最终突破至13.5万辆的交付成绩。

回顾小米在汽车领域的开局,可以说是在怀疑和质疑中起步的。

作为2021年才宣布进军造车行业的企业,小米在新造车势力中入局最晚,第一辆量产车小米SU7,直到2024年3月才正式交付。当时的局面对小米来说,压力山大。

在手机领域,小米曾肩负起推动智能手机普及的重任,时代也给予了它丰厚的回报。然而,到2023年底,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接近40%。

面对如此竞争激烈的市场,小米要做的,不是以低价推动普惠,而是要探索智能汽车的边界,将产品推向更高品质。这并不是小米特别擅长的节奏。

外界对小米造车的怀疑声音,在长时间内始终未曾消退。

2023年12月28日,小米举行了第一个汽车技术发布会,初期的热度非常高,但很快,质疑与批评声接踵而至。

有一句友商的话广为流传:“军儿,收手吧,外面都是XX。”

雷军曾回忆道,在那段艰难的时刻,他让市场部邀请了20多位媒体朋友,为小米汽车的未来出谋划策。

出乎意料的是,绝大多数人并不看好小米的造车之路。他们普遍认为:每个月能卖出3000辆车,就已经是难得的成功了。

在这种不被看好的氛围中,小米汽车艰难前行。2024年3月28日,小米SU7发布会一结束,短短时间内大定量突破了5万台,首销期中有60%的“天使单”,即消费者未曾试驾便直接下单。

尽管这一火爆的订单量令业界瞩目,但外界对能否持续热销以及小米的交付能力,仍然存在疑问。

小米市值突破1万亿港元:小米SU7成了雷军最好的决策-第2张-信息-51硕博论文
小米集团过去一年的股价表现|图片来源:雪球

随着交付期的开启,小米股价也开始稳步上涨。2024年4月和5月的交付量分别为7000辆和8600辆,资本市场保持观望态度。

然而,从6月到9月,小米SU7的交付量连续保持在1.3万辆以上,小米集团股价也突破20港元大关。

从10月到2025年1月,小米连续四个月交付量超过2万辆,股价更是节节攀升。

在2024年年底的跨年直播中,雷军提出了第一个新年flag:“2025年将加速交付,交付目标为30万辆。”

这一目标彻底激发了资本市场的热情,小米市值也最终突破了1万亿港元大关。

小米市值突破1万亿港元:小米SU7成了雷军最好的决策-第3张-信息-51硕博论文
小米SU7Ultra的价格高达81万元,第一次敲开了超级电动轿跑市场的大门|图片来源:小米

对于小米汽车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小米对造车这件事的复杂度,有足够认知,投入也足够大。

据了解,小米在汽车研发上的投入超过了130亿元,累计投入已接近300亿元,这还不包括小米集团其他相关资源的投入。

显然,足够的资金和对市场的深刻理解是小米能够快速在汽车行业立足的基础。

2、精准的市场定位。

当时,SUV市场的竞争已然非常激烈,小米想要在这个领域击败对手,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小米巧妙地绕过了消费者偏爱的SUV,转而在相对“冷门”的轿车市场发力,成功塑造了品牌认知。

这一策略类似于选择了一个细分市场(即“利基市场”),并从0到1地进行拓展。尽管这种选择在当时被认为是“小众”,但实际上,小米抓住了市场中的潜在需求。

3、小米被认为是国内最会做营销的车企。

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在自己的AI课程中提到的,雷军不仅在产品上精益求精,更在营销策略上展现了大师级的智慧。

他表示:小米SU7的发布,堪称汽车行业的一堂免费的营销课。

周鸿祎认为,传统车企的老板虽然也有不少业内影响力,但他们普遍采用的是ToB的思维模式,即主要通过经销商与用户间接接触。

雷军则大胆采用了ToC的互联网思维,直接与用户打交道。这种方式在短视频时代尤其有效,使得小米能够快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并与其建立情感连接。

小米SU7的成功,可以视为小米模式和小米方法论的成功体现。

早年间,雷军就提出了“顺势而为”的商业理念,并总结出了“小米方法论”的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

这个理念贯穿了小米的所有产品和战略,从手机到智能硬件,再到如今的汽车,都有着鲜明的印记。

下一个目标,ModelY

自上市以来,产能一直是制约小米汽车销量的主要瓶颈。

2024年,小米汽车交付量超过13.5万辆,但由于产能不足,小米SU7仍面临大量未交付订单。

根据第三方统计,截至2024年12月底,小米汽车累计收获订单已超过26万份,其中已完成交付的订单约为13.5万份。

这意味着,即便考虑到因超长交付时间而流失的部分用户,小米汽车内部仍积压着超过10万份的订单。

小米汽车的生产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据了解,小米一期工厂的额定年产能为15万辆,月产能为1.25万辆。

通过双班生产和产线优化,小米成功将月产能提升至2.4万辆,然而,仍未能完全满足市场的强烈需求。

因此,小米正在建设二期工厂,预计将在6月竣工,进一步应对需求增长。

然而,除了产能问题外,另一关键因素是小米汽车的第二款车型——小米YU7。

雷军曾透露,小米的产品计划中,小米SU7 Ultra将于3月上市,而小米YU7预计将在6月至7月间推出。

作为小米未来的重要战略车型,YU7被寄予厚望,尤其是在与特斯拉Model Y的竞争中,备受瞩目。

作为20-30万元新能源市场的标杆车型,特斯拉Model Y吸引了大量竞争对手的“围攻”。

2024年9月到10月之间,包括乐道、极氪、智界、智己、阿维塔、岚图在内的六家车企陆续发布了新产品,这些车型几乎都将Model Y作为竞争对标对象。

这一现象被外界戏称为“六大门派围剿特斯拉Model Y”。尽管这些新兴品牌的车型在订单量和产品力上有所提升,但从实际销量来看,它们仍未能真正挑战Model Y在纯电SUV领域的领导地位。

小米市值突破1万亿港元:小米SU7成了雷军最好的决策-第4张-信息-51硕博论文
备受关注的小米YU7,即将在6月份上市|图片来源:小米

毕竟,小米已经有过成功的经验。2024年7月,乘联会数据显示,小米SU7的单月交付量首次超过特斯拉Model 3,成功成为20万元以上纯电轿车的销售冠军。

同年12月,小米SU7继续表现强劲,以2.58万辆的销量位居第五,而特斯拉Model 3则以2.1万辆的销量位居第六。

小米的造车之路,从初期的质疑到如今的成功,不仅展示了其在智能硬件领域的优势,还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和高效的营销策略,成功打破了行业壁垒。

随着产能的逐步提升与新车型的陆续推出,小米正在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尤其是在与特斯拉Model Y的竞争中,YU7的推出有望成为改变市场格局的重要一环。

2025年汽车市场的竞争烈度,相比去年会再上一个台阶。而小米YU7的成绩,会和小米SU7一样,对小米集团的股价有着巨大影响。

毕竟,你现在已经很难再把小米看成是一家单纯的消费电子公司了。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