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大学教授被骗近100万,此前还有损失1800万的,高知为何也被骗子盯上?
据海峡网9月13日报道:为100元被骗近100万元,温州一大学教授损失惨重。
“你好,我是支付宝官方理赔人员,可以给您提供100元的赔偿款。”接到这通礼貌的理赔电话后,温州某大学女教授郑女士(化姓)逐步被拉入陷阱。
(图源:浙里反诈)
“我说自己有事要忙,这100元就不要了。但那个‘理赔人员’说,他们支付宝的理赔渠道已经开通了,如果我没按要求收下赔偿款,那么支付宝每个月会扣除我500元的余额,我觉得很冤枉。后来对方说,理赔程序只需要一两分钟,还专门有人帮助我,我就答应了。”郑女士回忆。
接下来,“理赔人员”询问了郑女士给支付宝账户绑定了几个银行账户以及是否有下载“腾讯会议”APP等信息。在得知郑女士因工作需要已经下载了“腾讯会议”APP后,“理赔人员”又要求她使用“腾讯会议”APP的共享屏幕功能,这样“理赔人员”就可以远程控制她的手机屏幕,并发来自己的工作信息以及身份证照片等证明材料,取得了郑女士的信任。
就这样,郑女士在对方的指挥操作下,三家银行共计99.6万元的存款被转走,直到第三家开通过短信业务的银行发来她向陌生账户转账19万多元的提醒,她才恍然大悟:一辈子省吃俭用的积蓄都转给了骗子。
曾有清华教授被骗1800万
高知教授被骗案例并不少见。
据红网今年5月8日报道:近日,一位老教授网恋被骗的新闻登上热搜,该教授在一款名为“盼恋”的恋爱APP上为其匹配对象累计充值超过23000人民币,在周转4、5个平台后总共被骗近40万人民币。
另据环球网2017年2月17日报道,清华大学女教授被诈骗1800多万元人民币的案件告破。台中警方近日逮捕以刘姓男子为首的台湾诈骗集团8人,依法送办。
资料图(图源:中青网)
中国青年网的报道说,这位清华大学女教授姓黄。这个台湾诈骗集团假冒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人身份,以台湾常见诈骗幌子“信用卡遭冒用盗刷,要监管账户现金”为由,用电话、微信聊天软件,陆续诈骗清华女教授,教授现金不足还四处向亲友借款,家属发觉有异报警。女教授收入不丰,但不甘为人师表被冤枉,为证明自身清白,四处向亲友借贷筹钱。
“对于电信诈骗,现在几乎就只能依靠屏蔽与拒绝接听的方式。诈骗情境设定得越来越逼真,一接听就很容易掉到圈套里。”去年10月3日,清华大学刑法学教授劳东燕在微博自述自己接到电信诈骗电话的经历,“骗术层出不穷,真有防不胜防的感觉。差一点成为电诈事件的当事人。”
劳东燕事后回想,找了心理学博士被骗的事件新闻来看,发现骗局的前奏几乎与她遇到的一样,即声称名下有其他手机号发送违法犯罪的信息,除非能证明清白,不然就要切断当地的电信服务,所以由海外的运营商转接国内的警方。而所谓“警官”的问话方式也同样,总是让受骗人重复他提示的内容。
高知为何成骗子猎物?
有报道分析认为,如今骗子的骗术更加精密和“个性化”,甚至会根据受害个体的特点“量身定做”骗局。“高知”人群被骗且往往被骗金额很大,较直接的原因就是骗子们深谙这个群体的某些特点:比如,“高知”人群习惯使用网银、支付宝、微信转账等支付平台,诈骗成本低且难追回;埋头做研究的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与社会接触较少,对上级领导和公检法国家机关有相当的信任感,接到冒充电话较容易相信;一部分“高知”非常看重名誉和清白,急于证明自己而落入骗子的圈套……
很多人会认为,受害者都是因为贪财好色才会被骗的,但这大多是对受害者的污名化。
劳东燕认为,其实每个人都可能被骗,包括自认为警惕心高的;到现在为止没被骗,只是还未遇到能让你进圈套的骗局罢了。人比较容易高估自己的判断力,以为被骗的人就是傻白甜,这也是一种认知偏差。
确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软肋”,无论学识多寡、智商高低,每个人都可能被骗子盯上。
因此,当周围人遇到此类情况,一定要出手相助,网络诈骗是心理攻击,物理层面的防备不能完全安全,只有所有人都警惕起来、互相帮助,才能让诈骗无从下手,还我们一个更好的网络空间。
极目新闻综合温州晚报、浙里反诈、澎湃新闻、红网、解放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