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被迫”上市?

科技

资讯

图|网络

文|科技君

最近,自动驾驶行业正在经历IPO狂潮。

虽然很多普通人还没体验过自动驾驶,但不少企业已经在抢着上市了。

只是,这波上市潮表面看着欣欣向荣,背后却不那么“阳光”,透着一股“赶鸭子上架”的无奈。

1

本月,智驾赛道独角兽们都在提速冲击IPO。

比如,黑芝麻智能已于8月8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当前市值114亿港元。

文远知行估值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9亿元,已向美国SEC递交招股书,完成后就会在纳斯达克挂牌。

地平线估值8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24.65亿元,已通过中国证监会IPO备案,拟登陆港交所。

纵目科技、佑驾创新分别估值90亿元、53.48亿元,也已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它们后面,还有明星项目小马智行、Momenta。前者拟9月赴美IPO,后者估值约210亿元,计划今年底或明年上半年在美国上市。

另外,根据现有报道来看,做车路协同的蘑菇车联,已筹备IPO一段时间了。

2

不过,对各初创企业来说,上市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反而是更大挑战的开始。任何一点利空信息,都会导致股价暴跌。

比如,前面提到的黑芝麻智能,开盘即破发,首日收盘大跌近27%。

还有速腾聚创,作为今年港交所挂牌的第一家企业,上市后股价曾一度飙升,总市值最高甚至超过400亿港元。如今,市值已下降到74亿,较上市时已缩水近三分之二。

上个月。被称为“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第一股”的如祺出行,较发行价已下跌超过28%。

智能驾驶“祖师爷”的Mobileye更惨,股价在今年暴跌约65%,与巅峰500亿美元估值相比,已下跌超过75%。

事实上,这些企业在上市前都曾接受过多轮融资,每家背后都有大量股东。

上市后,前期资金有退出需求,企业面临巨大股东抛盘压力。这种情况下,即使设定股票出售锁定期,也不过是把抛售压力后移,压根儿解决不了问题。

可见,IPO是企业走到商业化关键路口,走得好就是弯道“超车”,走得不好就是弯道“翻车”。

3

那么问题就来了,大家知道资本市场大环境不好,为何还要前仆后继上市呢?

曾有业内人士在网上爆料,政策鼓励下,智能驾驶概念确实火热,但大部分公司都活得很艰难。原因很简单——太烧钱。

以地平线、文远知行、黑芝麻智能为例。

从公开数据可见,2023年其研发费用分别为23.6亿元、10.58亿元、13.63亿元,是营业收入的1.5倍、2.63倍、4.37倍。过去3年,它们累计亏损分别达到46.29亿元、13.31亿元、99.66亿元。

截至2023年底,黑芝麻智能的现金流不到13亿元,资金链非常紧张。截至2024上半年,文远知行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8.29亿元,也不算充裕。

当投入是收入的好几倍时,就意味着企业无法自己做到经营层面的平衡,只能依靠外部融资。

然而,智能驾驶烧钱、盈利遥遥无期已经成为共识,不少前期投资人都想退出,更别说继续加注了。

根据大部分对赌条款,如果智驾企业无法按时上市,那创始团队就要自己掏钱回购股份。

面对庞大的经营压力和投资人变现压力,智驾企业开不了源,也难以节流。为了活下去,上市便成了唯一的路。

不可否认的是,智能驾驶领域的确是一片蓝海。

就国内而言,国家频频出台利好政策,北上广深多地不断扩大无人驾驶的测试和运营范围。

同时,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工作也在持续推进。比如,江苏、北京等地已经明确了自动驾驶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问题。

以上种种信号都显示着,智能驾驶不是伪命题。

在这种情况下,智能驾驶赛道的下半场,必然是一场更加残酷的淘汰赛。

没能IPO,又无法跑通商业模式的企业,将会被“抛弃”。已经上市的虽然拿到资金,但市场的耐心有限,留给它们突围破局的时间,同样不多了。

关注我,科技资讯

图片来自网络,请作者与本号联系,以奉稿酬

关于作者

科技君,互联网观察员,有干货有思想。洞察科技最新趋势,聚焦行业焦点新闻,传递行业最新资讯,分享科技最新成果。

往期回顾

1998元的国产游戏,网友都说不贵了?

文旅大蛋糕,没人不想要

三星之后是华为,AI手机卷向折叠屏领域?

我知道你在看哦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