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误杀3》:不如拍成微短剧 反转密集更似短视频

《误杀3》还未上映时,社交媒体上就流传着一个段子:一次两次还能说是“误杀”,都第三次了,这明显是“谋杀”吧?这只是玩笑话,但也透露出观众的担忧——这部电影会不会只是对前作成功套路的简单重复?

媒体评《误杀3》:不如拍成微短剧 反转密集更似短视频-第1张-新闻-51硕博论文

事实证明,这种担忧部分正确。电影在艺术层面确实没有创新,依然围绕“父亲/母亲救女儿/儿子”的核心命题,主打下沉市场的情绪价值传播,悬念和反转依旧是吸引观众的主要手段。然而,本片并没有躺在之前的功劳簿上止步不前,反而节奏更快、反转更多、人物更多、谜题更复杂,剧情也更直接。整部电影像一部在高速公路上狂奔的汽车,完全停不下来,不想给观众任何喘息的机会。

媒体评《误杀3》:不如拍成微短剧 反转密集更似短视频-第2张-新闻-51硕博论文

不过,这样的电影拍到这种程度,还不如直接拍成微短剧。尽管整部电影接近2小时,但拆成十几二十个两三分钟的短视频也不会有任何违和感。观影过程中,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一个个画面:肖央的女儿被绑架,大家忙得团团转,佟丽娅突然邪魅一笑;警察局里人们为案情焦头烂额,段奕宏突然邪魅一笑;所有人都以为高捷是幕后黑手,刘雅瑟却突然邪魅一笑……电影的逻辑就是你以为是这样,其实是那样;你以为他是好人/坏人,其实正相反;你以为事情解决了,其实还没有。

媒体评《误杀3》:不如拍成微短剧 反转密集更似短视频-第3张-新闻-51硕博论文

这正是微短剧的叙事手法。微短剧和电影的区别在于,优秀电影中能体现复杂人性的角色令人难忘,而微短剧中由于篇幅和叙事特点,不需要考虑“塑造人物”,角色的好坏基本写在脸上。《误杀3》中所有人物都可以清晰地划分在正邪对立的两个阵营里,坏是极致的坏,好也是极致的好。对比前两部,尤其是第一部中陈冲扮演的母亲,第三部的人物扁平化越来越严重。同样是“坏”,陈冲既表演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护和关心,也表现出了滥用私刑时的凶狠和毒辣。有了充足的铺垫和烘托,才能让观众理解这个人物的行动逻辑。而到了第三部,反派为什么这么“坏”,始终缺少详细的交代和说明,使得肖央等人的表演虽然用力,却让人感觉莫名其妙。

媒体评《误杀3》:不如拍成微短剧 反转密集更似短视频-第4张-新闻-51硕博论文

另一个区别是,电影哪怕再商业再娱乐,也需要一些明确的精神内核。比如甄子丹的“叶问”系列,其中不乏对中国传统武学思想的生动阐释。而微短剧则不需要任何“意义”的加持,只是为了满足观众的情绪价值,追求“爽感”。《误杀3》表面上宣传打击贩卖儿童,但这不过是影片的一个可有可无的设定。主角犯下的罪行是什么并不影响电影的走势,影片也没有兴趣讨论社会机制和社会问题,而是把所有精力放在制造反转上。

媒体评《误杀3》:不如拍成微短剧 反转密集更似短视频-第5张-新闻-51硕博论文

今年国庆档电影《浴火之路》的卖点也是“打拐”,但剧情进行到后半段,却把公路电影、复仇电影、动作电影等元素一股脑儿塞进文本,彻底沦为“类型缝合怪”。同样,《默杀》表面上反映的是校园霸凌问题,骨子里还是强调“爽感”的微短剧的加长版。今年以来,从喜剧电影到悬疑电影,再到爱情电影,越来越多的作品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拼凑感”。当下的短视频、微短剧确实猛烈冲击着整个电影行业,作为从业者,更应该思考如何凸显电影不可替代的特质,而不是追逐潮流,甚至把电影当作短视频来拍。这不仅不可能成为电影的出路,还可能把电影引向歧路。

媒体评《误杀3》:不如拍成微短剧 反转密集更似短视频-第6张-新闻-51硕博论文

电影一旦“短视频化”,还会直接影响演员的发挥。肖央本来是近年来最让人眼前一亮的中年男演员之一,但最近的几部影片让他戏路越走越窄,表演也越发雷同、重复。如果电影创作越来越沉迷于短视频化的工业流水线生产,那么再优秀的电影人也很难保持自己的灵性和特点。到那时,电影还是电影吗?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