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最新回应:气到想报警!假消息像蝗灾一样,一次次害人
最近,有网友发消息称,“张文宏是不是带货了?”视频中,张文宏在卖一种蛋白棒,家里的老人信以为真,已经开始下单了。
据媒体报道,这个账号名为“般画234”。12月12日晚,已无法在平台搜索到该账号。
针对此事,记者联系到了张文宏医生,他表示:“这样的卖货账号不止一个,且一直在变,我多次向平台投诉但屡禁不绝。很多不明真相的老百姓、特别是有些对AI不是很熟悉的、年纪较大的市民,就很容易相信。我看购买量在不同的地方好像都有不少。我在发现这个事情后立即投诉过那个AI合成的视频,但他的账号一直在换,我最后也没有精力了。这些假的AI合成信息就像蝗灾一样,一次又一次发生,像漫天飞过来的蝗虫一样害人。事实上,从平台投诉结果来看,我觉得最终也难以解决问题。”
除了向平台方投诉,张文宏称自己也曾考虑过报警,但对方看不见摸不到,就像幽灵一般难以描述,只能寄希望于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报警总要有个对象对吧,现在报警报谁呢?他一天换一个账号,而且全是虚拟的,我向谁报警?所以我认为,他侵犯的是消费者的利益,我觉得相关部门应该处理。”张文宏说。
记者注意到,12月12日,上海市消保委针对该事件严厉发声,表示未经当事人授权的AI合成带货行为已经构成了对消费者的欺诈,呼吁监管部门严厉处罚。
红星评论:
“张文宏”们开始带货?打击AI造假关键在揪出背后黑手
近年来,类似的AI合成冒充名人的骗局,上当者比比皆是,普罗大众更是防不胜防。
根据报道,今年11月,江西一位老人到银行办理业务,声称要贷款200万元给男朋友“靳东”拍戏。经民警调查发现,老人手机里的“靳东”实为骗子冒充,其所发布的视频也是由AI合成。今年10月,老牌港星黄百鸣通过社交媒体郑重声明,有人盗用其过去影片,利用AI“李代桃僵”替换声音,代言一个不知名的药膏品牌。
更有甚者,已然过世的名人,也有被“借尸还魂”带货的。有人揭秘此类账号牟取暴利的手段,即利用公众对已故名人的信任,借助AI手段合成“复活”,让他们给带货的产品做信任背书。如此不择手段,连逝者都不放过,实在令人不齿。
科技本应向善,可现如今,AI诈骗不断涌现,技术仿佛成了磨刀霍霍向韭菜的镰刀。据《2024人工智能安全报告》显示,2023年基于AI的深度伪造欺诈增长了3000%,仅今年上半年,AI诈骗案案值已超过1.85亿元。“股神”巴菲特曾将AI的出现,比作放出了关在瓶子里的精灵。那么,当精灵屡屡成为欺诈的恶魔,我们该何去何从?
不法分子利用AI合成技术“换脸”“换声”,深度伪造,导致受害者“耳听为虚”“眼见也非实”,即便在今天看来略显拙劣的手段,只会让老年人上当受骗,难保终究有一日,迭代的技术不会让长期浸淫网络世界的达人也“溺水”中招。
因而,及时打击阻断此类诈骗方式,实现“天下无诈”、AI向善,显得十分迫切。首先,相关平台必须强化落实平台方责任,严格执行《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对可能导致公众混淆误认的,平台需要及时做出技术甄别,在合理位置自动打上标签水印等明显标识;对于明显涉及欺诈等非法目的,或带货、打广告等可能误导消费者的视频内容,平台必须把好第一关,以系统式应对与治理,降低AI欺诈等可能性,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其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AI诈骗的手段再高深,技术再科幻,实际加害方仍是现实世界中的人。那么,惩治AI造假,关键不是教大家怎么辨真假,而是如何严惩伪造传播、牟取不法利益的侵害者。
唯有法律才能反制不法。就此而言,让法律“长出牙齿”,撕掉不法者的“AI面具”,将其罚到肉疼、触及刑法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不断提高技术滥用成本,才有可能彻底震慑住AI背后蠢蠢欲动的“黑手”。
来源: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林静 综合中国青年报、津云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