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3000余只河蟹在沪角逐“蟹王蟹后”

中新网上海11月12日电 (记者 许婧)上海海洋大学第十七届蟹文化节暨2024年“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12日在上海王宝和大酒店正式开赛,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山东、四川、贵州等地近130家单位选送3000余只河蟹角逐全国河蟹产业界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奖”。

经过激烈“比拼”,在此次全国河蟹大赛上,来自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原种场选送的河蟹分别荣获“蟹王”和“蟹后”称号。其中,“蟹王”体重580.5克,“蟹后”体重476.0克。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成辉说:“今年,河蟹主产区由于受7月至8月长时间极高温天气的影响,以及9月至10月气温凉快不下来的制约,大闸蟹的最佳育肥温度延后,造成今年的大闸蟹性成熟比往年延迟了半个月左右。”

王成辉表示,今年大闸蟹不但“晚熟”,还由于高温的影响,养殖池塘环境有所恶化,造成大闸蟹的死亡率有所提升,因此大闸蟹的减产难以避免。同时,高温造成大闸蟹蜕壳的周期拉长,不少蟹甚至没有完成最后一次蜕壳,因而,今年的大闸蟹总体规格有所偏小。“受到高温造成的晚熟、减少等影响,今年的大闸蟹自上市以来,价格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平均价格比去年上涨约20%至30%。”王成辉说。

不过,尽管今年大闸蟹成熟和上市较晚,但是通过强化育肥和气温下降的加持,好品质的大闸蟹已开始批量化走上市场,目前已经进入“品蟹黄金期”。

今年上海的大闸蟹情况如何?据了解,自本世纪以来,上海河蟹产业坚持种源和成蟹双轮发展,成效明显。特别是2010年上海启动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来,上海河蟹产业迎来了巨大变化,取得了显著成果,上海本地大闸蟹从外观、规格、口感、品质等方面已进入全国前列。尽管今年长达50余天的高温也给上海河蟹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通过良种的坚强支撑,养殖模式与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优化,特别是相关基地应用复合型水草种植技术,成功抵御今年极端持续高温气候的影响,取得良好养殖成效。

当天,在河蟹大赛举办的同时,还开展了河蟹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品牌推介交流会、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路演—河蟹专场活动等。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