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实施情况如何?教育部答每经:推进“双减”以来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约50%升至90%以上

9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教育部门相关工作情况。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综合改革更加深入,深入推进教育综合评价改革,通过双减推动基础教育生态发生重大变革,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考试招生模式基本形成,有力促进了学生成长、国家选才和社会公平。

双减政策自20217月出台以来,备受社会关注,也引发了广泛影响。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现场提问:三年来双减实施情况如何?接下来教育部门会采取哪些措施持续巩固“双减”工作?

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在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双减事关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可以说,双减小切口,大文章。三年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双减的部署,特别突出强化学校作为主阵地的作用,扎实推进双减工作,概括起来就是双降双升

“双减”实施情况如何?教育部答每经:推进“双减”以来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约50%升至90%以上-第1张-新闻-51硕博论文

发布会现场 每经记者 李宣璋 摄

大规模学科类培训无序发展趋势基本得到遏制

王嘉毅在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进一步介绍,双降”的第一个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大幅度下降,大规模学科类培训无序发展趋势已经基本上得到了遏制;第二个是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下降。

王嘉毅表示,双升”的第一个是全国20多万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遍开展了课后服务,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双减前的50%左右提升到目前的90%以上;第二个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针对今后工作,王嘉毅表示,教育部门将持续巩固双减成果,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具体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扩资源,稳固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基本盘。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坚定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二是提质量,激活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动力。通过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推动科技赋能等举措,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确保校内教师能够教足教好、学生能够学足学好。持续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特别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是重实践,构建全面育人体系大格局。全面落实实践育人的要求,深入落实科学教育提质计划,加强学科实践、跨学科实践和综合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创新性的思维品质。

四是强监管,塑造校内外同步治理的良好生态。健全校外培训治理长效常态机制,严控学科类培训,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治理,规范非学科类培训,特别是要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加强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坚决遏制过高的收费和过度的逐利行为。

对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提问,怀进鹏补充表示,义务教育是国家事权,全世界都是一致的,特别是关于学科类培训。他强调,推进“双减”的目的是“双升”,为此教育部门要更好地提升教育效果,更好地提升基础教育优质均衡。

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职业教育是培养工匠的沃土,在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我国职业教育有关工作情况,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表示,职业教育每年培养超过1000万名毕业生,近年来,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70%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

吴岩进一步介绍,全国总工会最近4年评选出的40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有32位毕业于职业院校。2022年评选出的30位中华技能大奖获奖者,有18位毕业于职业院校。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职业院校确实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

关于今后工作方向,吴岩强调要重点做好四件事:

一是推进职普融通。在普通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职业启蒙教育,开设职业体验、技能类课程,从小培养学生掌握技能的兴趣爱好。在高中阶段教育,建设一批综合高中。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进一步完善职教高考内容与形式,优化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职教本科、应用型本科学校的衔接培养模式,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样化选择路径。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做实一体(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强两翼(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政产学研方面推行四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提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结合的紧密度、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适配度。

三是提升办学能力和培养质量。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深化产教融合,系统推进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习实训基地等关键要素改革,加强五金建设,打造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

四是创造良好环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让一技在手、一生无忧深入人心,让职业教育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