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最高温变了!我们该如何应对?——科学界新定义31℃湿球温度极限

近期,南北方气温纷纷回落,但今年“秋老虎”的余威仍让人记忆犹新,特别是南方地区9月的高温天气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促使中央气象台连发高温黄色预警。类似的情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上演,该地自5月至本月,连续百日经历超过37.7℃的高温,创下历史新高。

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最高温变了!我们该如何应对?——科学界新定义31℃湿球温度极限-第1张-科普-51硕博论文

人们常说的“热死了”,在科学领域被探讨为人类能承受的最高温及时间限度。以往对此有所界定,而最新研究在《自然通讯》中指出,人类耐热极限是湿球温度31℃,这较先前认为的35℃有所下调。湿球温度的测量方法涉及将湿布包裹于温度计上,蒸发的水分致温度计读数降低,所显示的即为湿球温度。

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最高温变了!我们该如何应对?——科学界新定义31℃湿球温度极限-第2张-科普-51硕博论文

科研人员采用湿球温度而非常规的摄氏或华氏温度作为衡量标准,原因在于人体耐热能力受气温和湿度双重影响。高湿度环境下,人体通过排汗散热的效率降低,耐受温度随之下降。有研究表明,健康成人最多能在35℃湿球温度下生存6小时,相当于大约40℃气温配以75%湿度的条件。这一数据被世界卫生组织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采纳为极端高温下的生存极限。

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最高温变了!我们该如何应对?——科学界新定义31℃湿球温度极限-第3张-科普-51硕博论文

2021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拉里·肯尼团队和2024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奥列·杰伊团队均独立得出湿球温度31℃为人类耐热极限的结论。杰伊团队的进一步研究揭示了年龄因素的影响:年轻人在阴凉或直晒环境中的生存极限为湿球温度26℃至34℃,老年人则为21℃至34℃,显示出随年龄增长耐热能力减弱的趋势。他们还发现,利用湿布可有效帮助婴儿车内的温度调节,对抗高温环境。

现代人对高温的不适应,部分归因于空调普及和医疗改善带来的基础体温下降,这不仅降低了耐热阈值,还削弱了免疫力。据医学专家介绍,体温每下降或上升1℃,免疫力分别会减少约30%或多出5-6倍。

当前,31℃湿球温度被视为人类耐热上限,而持续下降的基础体温和全球变暖趋势加剧了这一挑战。应对策略首要的是限制化石燃料消耗,遏制全球升温。同时,城市绿化,特别是在建筑顶部和墙面种植植被,尤其是乔木,成为缓解高温的有效途径,能显著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